設置

第355章 升溫的火藥桶

熊貓書庫    唯我獨裁
🔊點這里聽書

第355章升溫的火藥桶二更  就在中華帝國跟美國角逐巴拿馬運河之際,位于埃及的蘇伊士運河也成了各國爭奪的焦點。\\9。\\

  原本,中華帝國牽頭組成的八國聯軍對英作戰后,奪取了蘇伊士運河,并由八國政府聯合管理。

  然而,蘇伊士運河每年高達三億美元的巨額過路費收入讓各國眼紅。八國集團當初規定好的利益分配為中華帝國(20)、法國(20)、德國(20)、意大利(10)、奧匈帝國(10)、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0)、俄羅斯帝國(5)、荷蘭(5)。

  不過,在蘇伊士會戰期間,出力的只有中華帝國、法國和德國三國,其他五國出力甚微,尤其是荷蘭只派了500士兵,俄國和奧匈也沒出多少力,土耳其帝國只負責后勤,他們分了30的利潤實在太便宜他們了,意大利最新不服,要求重新按照出力多少來分配蘇伊士運河的利潤,畢竟30就是9000萬美元,相當于意大利14個月的財政收入,這是一筆巨款。

  對于意大利的提議,中法德三國自然同意,畢竟他們的貢獻最大,分配的最多。然而,奧土俄荷四國卻是反對。雙方于是爭吵不休。

  1908年8月,意大利拋開奧土俄荷四國,單獨跟中法德三國重新分配蘇伊士運河利潤。

  四國政府隨后在開羅完成新的利潤分配方式,史稱《開羅專條》。《開羅專條》為中法德意四國拋開八國集團單獨訂立的專條,規定中華帝國(27)、德國(27)、法國(25)、意大利(14)、奧匈帝國(2)、奧斯曼土耳其帝國(2)、俄羅斯帝國(2)、荷蘭(1)。

  荷蘭一下子從5降到1,雖然非常不甘心,但是荷蘭并未出力,能夠得到0.5的利潤分配也是賺,因此只是抗議了幾句。但其他四國則不同意這個方案,于是八國集團從內部分裂。

  由于八國聯軍在蘇伊士運河的駐軍主要來自中、法、德三國,而且軍隊戰斗力強悍,其他四國不敢輕舉妄動。

  然而,中法德三國之間也是各懷鬼胎。

  法國和德國天生的冤家,不打兩仗是不會消停的,而中華帝國正式借著這一點,希望進一步挑唆法德矛盾,而蘇伊士運河這個巨大的利益點就是最好的工具。

  中華帝國控制的巴拿馬運河要不了多久就會實現正式商業化運營,到時候蘇伊士運河的流量就會減少,收入也會下降。

  于是,中華帝國決定讓出蘇伊士運河的27的股份。但如何出讓是個學問,為此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和一干文武大臣們商議了好久,最終決定將這筆股份分別出讓給英國和德國。

  1908年9月,中華帝國拋出轉讓蘇伊士運河股份的消息,全世界各國紛紛派出特使跟中華帝國洽談,希望獲得一部分股份,因為蘇伊士運河的利益實在太大,沒有哪國不想分一杯羹的。

  于是,中華帝國坐地起價,27的股份不過八千多萬而已,硬是被幾十個國家的投資商炒作到了5億美元。

  英國政府迫切需要取得蘇伊士運河股權,因為英國的戰略是奪回失去的利益。只是暫時英國不敢跟八國全部翻臉,所以只有取得運河20以上的股份才有權利在運河駐軍。而只有英軍進駐蘇伊士運河區,將來才有希望奪回整條蘇伊士運河。

  因此,英國是出價最高的買家。而德國和法國也希望得到中華帝國的股份,那樣他們就有主導蘇伊士運河的權利了。

  中華帝國在考慮良久,最終制定了挑唆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矛盾的戰略。

  1909年1月,中華帝國將22股權作價5億2千萬美元轉讓給英國,將4的股權作價1億2萬美元轉讓給德國,將1的股份作價1000萬美元轉給了荷蘭。這樣,英國獲得了蘇伊士運河駐軍權利,英軍重返蘇伊士運河。而德國的股份升至31.5,成為第一大股東,對蘇伊士運河有著主導權。荷蘭的股份提升至2。中華帝國放棄了股份,但是卻獲得了6.5億美元巨額資金。

  4月份,中華帝國駐蘇伊士運河軍隊撤離,防務移交給英軍。&9K最快更新**1萬中華帝隊撤退至位于地中海的塞浦路斯海軍基地,編入中華帝國地中海艦隊海軍陸戰旅。另外一萬軍隊撤到印度洋馬爾代夫海軍基地,編入中華帝國印度洋艦隊海軍陸戰旅。

  這樣,中華帝國成功的從蘇伊士運河的暴風區退到外面,坐山觀虎斗。

  隨著中華帝國從蘇伊士運河撤軍,蘇伊士運河區成為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焦點。

  不過,隨著兩大軍事集團的利益碰撞的加劇,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王國和土耳其帝國四國將股份集合了起來,股份達到了49,英法俄兩國的股份合起來也是49,雙方勢均力敵。

  雙方都想獲得51股權,以便控制蘇伊士運河,于是乎,荷蘭手里的2股權就成為了他們的爭奪焦點。

  荷蘭本以為這樣可以坐地起價,賣個好價錢,可是哪成想,事情太過復雜,兩大軍事集團荷蘭哪個都不敢得罪。荷蘭曾經一度想把股票分作兩份賣給雙方,但是雙方都不同意,都要求得到全部,于是荷蘭人手里的股票就成為了燙手山芋。

  荷蘭跟德國在南非問題上是同盟,因此傾向于將股票賣給德國,但是英法對荷蘭施加強大壓力,荷蘭靠近法國,海上通道又靠英國海軍放行,也不得不考慮。

  不過,因為第三次布爾戰爭問題,荷蘭跟英國十分不對付,談判陷入僵局。

  1909年6月,在英國海軍的強大封鎖之下,德國和荷蘭無法向南非增援軍隊和補給南非德荷聯軍。6月12日發生于金伯利的會戰當中,德荷聯軍因為兵力上處于弱勢,補給供應不上,最終在十幾萬英軍面前戰敗。

  德荷聯軍放棄南非退回德屬西南非洲,英軍兵壓邊境,但是沒有選擇擴大戰爭,因為英國已經筋疲力盡,奪回南非就行了,不想再跟德國擴大戰事。對于南非境內的布爾軍游擊隊,英軍有的是經驗,很快在不拉托斯山取得大捷,消滅布爾軍主力,從此結束了第三次布爾戰爭。

  英國從新奪回南非,對于英國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因為南非的金礦和鉆石可以迅速彌補英國在英中戰爭,英國抵抗八國聯軍侵略戰爭中的巨大消耗和損失。英國隨后對南非實行了奴隸制統治,殘酷鎮壓布爾人反抗,掠奪金礦和鉆石礦。

  此舉激起了歐洲社會的強烈抗議,但是英法俄三國協約根本不在乎。荷蘭政府一怒之下將2股票賣給了德國,于是同盟國方面獲得了51股權,控制了蘇伊士運河。

  同盟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對于協約國來說是個巨大的災難,雙方的矛盾與日俱增,原本在歐洲巴爾干半島是個火藥桶,如今蘇伊士運河同樣也變成了火藥桶,一旦雙方控制不住自己,那么在蘇伊士運河的兩大軍事集團的駐軍就會爆發沖突,甚至由此引發兩大軍事集團的直接大戰。

  偏偏英國當局希望奪回蘇伊士運河,英軍不斷打著維護運河治安的幌子,向蘇伊士運河增加駐軍。而法國也并不放心英國,畢竟法國搶了英國很多非洲殖民地,因此也打著支持協約國盟友的旗號向蘇伊士運河增兵。而德意奧三國同盟自然要防范協約國的增兵,因此也跟著向蘇伊士運河區增兵。

  同樣,土耳其帝國得到了埃及,也不放心英國,擔心英國重新占領埃及,于是也向埃及調集大軍。

  就這樣,從1909年夏天開始,同盟國和協約國紛紛向埃及和蘇伊士運河增兵,造成狹長的蘇伊士運河區駐軍達到百萬,進一步加劇了這個地區的緊張局勢,兩大軍事集團的矛盾不斷激化,時有發生雙方軍隊士兵沖突事件。

  兩大軍事集團的沖突不斷升級,尤其是德法兩國在瓜分了英國殖民地之后,利益分配不平衡,矛盾更加激烈。

  1909年秋,法德兩國在摩洛哥問題上矛盾激化。

  摩洛哥北臨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爾扼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成為歐洲列強爭奪的要地。

  進入20世紀以來,法國迅速向摩洛哥擴張勢力,大肆進行經濟滲透,控制摩洛哥財政,并同西班牙劃分在摩洛哥的勢力范圍,與同樣在摩洛哥擴張的德國發生沖突,德國正在進行大海軍計劃,大量建造神弓型戰列艦,并且摩洛哥的戰略位置重要,德國計劃在丹吉爾港打造德國公海艦隊的海外基地。

  英國和法國自然不會讓德國的公海艦隊走出波羅的海和北海。英國立即支持法國強化對摩洛哥的控制,計劃將摩洛哥變為法國的領地。德國自然不允許,在這之前,英法曾經簽訂協定,法國承諾不干涉英國在南非的行動;英國則承認摩洛哥是法國的勢力范圍。但這侵犯了德國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因此德國同樣在摩洛哥擴張勢力,阻止法國。

  德法英三國在摩洛哥大量制造恐怖事件,摩洛哥政府官員們變成了替罪羊,今天死個不聽話德國人話的部長,明天又一個不聽英法擺布的局長暴斃,造成摩洛哥政局動蕩,社會秩序混亂。

  1909年2月,法國要求摩洛哥在法國監督下進行“改革”,企圖使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德國立即進行抗衡。3月,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城市丹吉爾,宣稱德國要維護摩洛哥的獨立,列強在摩洛哥的地位絕對平等。接著德國宰相比洛向參加1880年《馬德里條約》的所有國家建議,把摩洛哥問題提交國際會議討論。

  《馬德里條約》規定,所有外國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權利和其他權利均應一律平等。德國給法國的照會以戰爭相威脅,法國外長t.德爾卡塞采取強硬態度,并得到英國的支持。局勢頓形緊張。6月6日,法國內閣會議發生激烈爭論,德爾卡塞被迫辭職,總理m.魯維埃兼任外長,同德國繼續談判。

  這時,兩大軍事集團都不希望將矛盾激化,因為雙方都沒有任何全面戰爭的準備。尤其是英國,絕對不允許爆發大戰,因為英國在英中戰爭和八國聯軍瓜分英國殖民地戰爭中元氣大傷,需要休養生息。

  同樣,德國叫囂著戰爭,但是德國公海艦隊還不足以打破英國和法國強大的海軍封鎖,因此德國海軍也需要時間準備。

  雙方都要面子,但是都不想立即開戰,于是請中華帝國作為調停者。本來想讓美國也一起介入的,但是歐洲國家認為,美國在歐洲沒有立足點,沒有話語權。而中華帝國不同,強大的軍事實力有本錢讓兩大軍事集團都給面子,同時中華帝國獲得了地中海塞浦路斯海軍基地,有資格參與地中海的摩洛哥危機。

  然而,令兩大軍事集團悲催的是,中華帝國一直就沒安好心,調停不假,但是卻故意把問題復雜話,制造更多的利益糾紛。

  由于雙方都不想大戰,因此只能按照中華帝國的調停方式接受談判條件。

  7月8日,德法達成了協議,接受中華帝國提出的和解條件,并簽訂了《摩洛哥和解條約》。由于中華帝國故意偏向德國,會議結束時簽訂了有利于德國的條約。承認摩洛哥獨立,但又承認法國和西班牙在摩洛哥的勢力范圍,造成德法的矛盾沒有根本性解決,反而惡化了。同時,中華帝國又把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權交給了德國,丹吉爾港口改為國際共用港口,為德國海軍進入丹吉爾港口創造了法理條件。但是中華帝國又把港口管理權交給了法國人,使得德法兩國在丹吉爾港的問題上進一步激化。

  摩洛哥危機在中華帝國的斡旋下,在兩大軍事集團都沒準備好戰爭的前提下解決了,但是只是表面上解決了,雙方都有面子下臺階,避免局勢升級而已,被中華帝國故意攪和了一頓后,矛盾更加尖銳深化了。

  兩大軍事集團的斗爭不僅僅在非洲,在歐亞大陸上,雙方同樣在角逐。

  起自博斯普魯斯海峽經巴格達至波斯灣的鐵路。19世紀80年代末,德國為爭霸世界,推行東進政策,把勢力伸入近東,力圖修建一條鐵路,使之與歐陸鐵路相聯接,成為一條自漢堡、柏林經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直抵波斯灣的大鐵路。這一鐵路不僅使德國勢力控制土耳其,而且嚴重威脅高加索、波斯等地區和英屬印度。因此,遭到俄、法尤其是英國的反對和阻撓。

  這條鐵路正是因為同時威脅到英法俄三國的核心利益,導致其成為三國協約簽訂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1889年,在德意志銀行的領導下,一群德國工業家和銀行家,從奧斯曼政府那里獲得了一項特許權,建設從首都君士坦丁堡橫穿小亞細亞安納托利亞的鐵路。這一協議持續十年后,到1899年,奧斯曼政府又批準了第二階段的建設任務,即所熟知的‘柏林巴格達鐵路項目‘。第二項協議是德皇威廉二世1898年訪問君士坦丁堡的成果。在這十年里,德奧關系變得日益重要。

  德國決定,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與土耳其建立牢固的經濟聯盟,大力開發德國工業品出口東方的新市場。柏林巴格達鐵路項目是這一重大而可行的經濟戰略的核心。隱藏于這個項目后面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獲得潛在的石油供應,對此,英國當然會跳出來反對。后世的中東問題中,中東國家以悲劇形式表達了對西方的仇視,其種子就是這個時期埋下的。

  近20年來,連接歐洲大陸和巴格達的現代鐵路建設問題,一直是德國同英法俄沖突的焦點。負責巴格達鐵路項目的談判專員德意志銀行董事卡爾賀爾菲里奇認為,除了德國海軍艦隊日益強大之外,沒有任何問題能像巴格達鐵路建設那樣引起倫敦和柏林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緊張的了。

  這條鐵路第一次把君士坦丁堡和奧斯曼帝國的亞洲內陸腹地與經濟發達的現代化地區聯系了起來。這樣的鐵路,一旦擴展到巴格達,再延伸到不遠的科威特,將在歐洲和整個印度次大陸之間建立起一條價格低廉而快捷的交通通道,這也是最高等級的世界級鐵路。

  在英國看來,這正是問題的關鍵。當時被派往塞爾維亞軍隊的英國資深軍事顧問拉方(laffan)警告說:“如果柏林巴格達鐵路建成,這塊生產數不盡的經濟財富、海上軍事力量根本攻擊不到的巨大內陸疆土將統一在德國的周圍。俄國與它的西方朋友英國和法國,將會被這一屏障阻隔開。”拉方還說:“我們在埃及的利益處于德國和土耳其軍隊的有效打擊范圍之內,并且兩隊從波斯灣可以直接威脅到印度。很快,亞歷山大港和達達尼爾海峽將極大地加強德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

  拉方的話中已經暗示,英國的戰略是要摧毀柏林巴格達鐵路,阻止德國經濟再度騰飛,維持英國在歐洲的主導地位。

  看一眼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從柏林到巴格達,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一字排開。只有一小塊條狀地帶橫亙在這條鏈條上,阻止了東西兩邊的聯系,這就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雖小,但處于德國與君士坦丁堡港和薩洛尼卡等大港口之間,如鯁在喉。這些港口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把守著東方的大門。如果塞爾維亞被征服,或是被利誘加入柏林巴格達體系,那么對于協約國遏制同盟國勢力擴張的戰略將是致命打擊。

  因此,毫不奇怪,在這條鐵路開建那天起,巴爾干地區戰火連綿,動蕩不安,曾經發生的戰爭有土耳其戰爭、保加利亞戰爭以及連續不斷的地區沖突。沖突和戰爭極大地削弱了柏林君士坦丁堡聯盟,特別是阻礙了柏林巴格達鐵路的建設,也因此達到了英法俄三國的目的。

  然而,中俄戰爭、中英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英戰爭之后,英國和俄國的力量被嚴重虛弱,巴爾干地區受到英國和俄國的影響力大為減小,反而中德三年同盟,以及德意奧三國同盟和土耳其帝國的緊密關系,使得塞爾維亞被迫讓步,允許巴格達鐵路通過。

  這極大的刺激了英法俄三國,為了不讓這條鐵路修成,英法俄三國對塞爾維亞展開了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介入,造成塞爾維亞政治動蕩,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于是大批的塞爾維亞分離主義開始活動,加劇了巴爾干地區的緊張局勢。

  公元1909年12月3日,英法俄三國秘密在塞爾維亞支持蘭博尼頓組建了黑手黨。黑手黨作為20世界最為著名的恐怖暗殺組織,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破壞巴格達鐵路項目,暗殺塞爾維亞親德奧的政客和軍人,但很快這個組織為了目的和金錢不擇手段,漸漸脫離了英法俄三國的控制,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恐怖組織。只要有人出錢,不管是上至皇帝還是下至平民,他們都會接手,并毫不猶豫的執行刺殺。

  于是,塞爾維亞又成為一個可能引發大戰的火藥桶,而黑手黨則成為火藥桶上的不定時起爆器。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