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百九十七章 擁皇帝,正大義

熊貓書庫    草清
🔊點這里聽書

»»»第五百九十七章擁皇帝,正大義草清第一第五百九十七章擁皇帝,正大義第五百九十七章擁皇帝,正大義  “自先皇順治起,朝廷就在鄉間廣諭民人,以《圣訓》教化人心,這與你所言之鄉約有何不同?”

  “均平之言,是視人有男女老弱、心向上下之差。人既有差,家業也將有差。日積月累,丁多勤儉之家得業,雖小農也能得百畝田地,丁少怠懶之家敗業,雖萬貫家財也不余一文,此平由何處而均?”

  “至于井田制一事,而今天下,千年變幻,沉積已定,如何重行古制?漢時王莽所行,便是借了儒家所言,以儒luàn政。國與家畢竟不同,國事根底,千頭萬緒,為君者要衡諸方之利,而非照爾等臆想之語行政。”

  從曾靜交上來的作業里,雍正欣喜地看到,這個窮酸是在真心悔改了。但曾靜還在堅持,只有呂留良所述那一套政制,才能清除華夏頑疾,度那五德轉運之劫。

  因此雍正也認真地教導著曾靜,希望他能在這條正確而光明的道理上再進一步。為這個曾靜,他頂住了滿朝堂的壓力,如果曾靜不能表現出透入骨髓的懺悔,又怎能對得起自己這番心血。

  雍正這番教誨,所涉及是國政實務一面,用上了諸多他家學思,更是只埋頭讀儒家經典的曾靜這等窮酸所未能觸及的新知。這些東西,曾靜如果能南行廣東,甚至繼續就在永興縣學里呆著,其實就能接觸到,可惜,到了北京,卻是從雍正這里聽得了仔細。

  批閱完畢,將折子交給等候在旁的南書房行走,雍正拍拍發熱的額頭,對著書案上那一大堆奏折皺起了眉頭。

  這都是求請盡快誅殺曾靜的本章,開頭只是刑部跟雍正對著干,現在是整個朝堂都了,都認為雍正繼續留著曾靜張熙是壞了一國人心。

  如此反應,讓雍正既喜又憂,喜的是,這些朝臣是在借曾靜之事,向他表絕對效忠之心,是為他這個皇帝的位子,為他的臉面著想。憂的自然是在跟他搗蛋。

  矛盾之下,雍正就不好對這些朝臣太過強硬,免得傷了臣子們拳拳護主之心。

  思來想去,雍正嘆氣,攤開折子,再寫了一封上諭。

  首先,雍正認可并且贊揚臣子們的用心,其次,雍正再次強調,曾靜不過是學識粗鄙,受了呂留良遺毒。呂留良遺毒之深,遠不止曾靜,天下怕是有千千萬萬。將曾靜簡單地誅殺了,這些人的遺毒就很難清理了。

  因此雍正希望,臣子們能齊心協力,幫著他一起完成這一樁誅心工程,滌dàng這一國人心,大家團結起來,為抵抗南蠻,為光復華夏而努力。

  這封諭令用詞之懇切,一改雍正往日嚴厲作風,讓朝堂臣子們嬌軀一震,撒潑打滾的ji烈手段不好再用,雖沒停了鬧騰,言辭卻溫婉了許多,讓雍正終于松了口長氣。

  雍正跟朝堂纏纏綿綿之際,雍正四年八月,《大義覺mí錄》終于成書。雍正再度以雷厲風行的手段,給每省遞去樣本,讓督撫在當地復刻刊行。

  這是大清有史以來最大一樁官印事業,除了京城百官、國子監諸生,每省從官到學子,雍正都要求人手一本,甚至鄉間一般民人也能看到。當然,印書的錢,就得由民人來掏,地方官府奏報數目。

  這個數目就很嚇人了,在李肆那個時空里,僅僅只是臺灣一府,知府就奏報了1230本的數量,全國總數怕不下上百萬本…

  跟李肆之前時空里的《大義覺mí錄》相比,早產年的《大義覺mí錄》差別不大,分為四卷。第一卷是早前雍正對曾靜投書的駁斥,這部分言論,朝堂和地方官府都基本熟悉了。第二卷則是雍正跟曾靜的對話,當然,在書里為了凸顯皇帝的威嚴,雍正的問話都是大字,曾靜的回答都是小字,而且還不提姓名,而是自稱“彌天重犯”。

  第三卷是雍正為曾靜之罪開脫的內容,包括了在荊州和京城審訊曾靜的內容,以及雍正跟臣子們討論該如何處置曾靜的多道奏折和諭旨。前半部分是顯示曾靜是受呂留良學說蠱huò,以及曾靜自己有所悔改,后半部分則是從雍正和朝臣的討論中,應證曾靜的確罪不至死。

  這第三卷就有些猛料了,因為雍正必須要將大清得位之正跟自己得位之正捆綁在一起,所以這里他摻進了一些si貨,借駁斥曾靜關于他雍正篡位和殘害兄弟的言論,彰示他得位的正當。這部分內容在第一卷里也有所鋪墊,如今結合起來,宮廷斗爭的內幕,至少是從皇帝口中道出的宮廷斗爭是怎么回事,就這么在民間廣為流傳。

  朝堂對第三卷內容自然也很熟悉,但民間卻由此大飽眼福,他們還是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國政來往,甚至第一次這么近地接觸皇帝的秘聞,即便只是駁斥謠言。實際上大多數民人,都不怎么清楚這謠言的真正面目,這下卻由皇帝自己說了出來。皇帝是在辟謠,可辟謠的效果…往往與辟謠者的愿望背道而馳。

  第四卷收錄了雍正關于處置呂留良和其mén徒,以及相關人等的諭旨,這還不是正式的定罪。跟李肆那個時空相比,多出了數落呂留良后人叛逃南蠻的指控,同時將呂留良學思廣傳民間的罪責推給了南蠻,由此避開對康熙“仁治”的牽連,同時也替江南官場作了開脫。

  最后部分則是曾靜的《歸仁錄》,也就是曾靜自己的悔過書。曾靜在這部分里總結了自己的認知之失,自承學識淺薄,沒有明白人倫乃是華夏之根。

  曾靜總結說,“今日之正義,在守孝子忠臣之分,各有重人倫,以全其天理之大公,復我所xìng之固有。”

  他懺悔道:“常以靜之至愚不肖,誤聽誤huò為戒,四海同化,九州一德,各安有天之道,長享無疆之福,斯不枉為圣世之民,而為生人之大幸耳。”

  黃埔無涯宮,李方膺一臉慚愧地對李肆道:“沈在寬依舊頑固,雖承認理學確實不合如今時局,華夏也非靠理學才能成其為華夏,但他仍舊認為,他所作沒錯。他說,以利導世,為禍太深,只能靠孔孟正道,才能驅逐韃虜,光復華夏。”

  李肆將一本書給了李方膺,笑道:“無所謂,只要他能承認,理學不是天生就能統治人心的東西就好,反正他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這書你可拿給他,讓他看看,他北面的同行是什么面目。”

  李方膺接過書,正是《大義覺mí錄》,再粗粗一翻,皺眉道:“這曾靜…可是咱們治下之人,就這般被雍正拿來róu搓,咱們這一國的臉面何存?”

  李肆淡淡道:“此事跟一國臉面有什么相干?朕還巴不得有更多人北投滿清,與其讓那些天生要作奴才的人在我英華一國里搗蛋,不如放他們去北面。”

  李方膺也笑了,的確如此,那些個死不悔改的腐儒,最好是都學曾靜一般,跑到北面去。

  接著兩人相對嘆氣,這是不可能的。還滿心堅持著自己那臆想世界的腐儒,在國中也許還有一萬,但能像曾靜這樣還有一腔血氣,敢于丟開英華現今蒸蒸日上的前程,悍然北投,怕是再找不出十個來。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這人不止人才,更是人心。

  接著李方膺擔憂地道:“雍正在人心上如此大動干戈,這南北局勢還不知要如何變化。”

  李方膺只是民間身份,李肆不好跟他深談國政,同時李方膺這話也要糾正,只是笑道:“這就是大動干戈了?熱鬧的還在后面。”

  李方膺瞪眼,將國政乃至皇室密辛都廣告天下,幾乎每個學子人手一本,這還不是大動靜?如此景象,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殺胡惟庸時,印書天下,昭告胡惟庸等反賊之罪,動靜也比不上現在。

  李肆像是自語地低聲道:“雍正這是要跨出第二步…”

  雍正登基后,前四年就忙著兩件事,一是清除異己,穩固龍椅,一是收緊銀根,搜刮錢糧。為此他不得不向李肆低頭,保持著諸多默契。如今兩件事他都辦得差不多了,但他很有自知之明,英華這四年里跨出的步子更大,國力膨脹更為驚人,他即便是要守住北面,也必須要付出更大努力。

  雍正要得到更多人死心塌地的擁護,要得到更多的錢糧來成軍,為此他就必須獲得更大的權柄。而將曾靜一案與大清一國的根基聯系上,就能更深層次地攪動人心。

  讀書人以為,出書就足以攪動人心了,可對權柄在握的人來說,這遠遠不夠,除了殺頭,還得作另一件事。

  北京紫禁城養心殿,張廷yù對雍正道:“成書倉促,不僅有諸多學思未能徹底批駁,書中還有一些細節,還容易導那些愚人思及宮闈之事。”

  雍正也注意到了,書中關于他得位之事的辟謠,惹人更加生疑。此時他還沒想透,就問張廷yù有什么想法。

  張廷yù道:“就該將此書如早前宣講《圣訓》之事合在一處,派出得力學士,深入地方,細細宣講,既能將書中未盡之理講透,也能防止人心誤入歧途。”

  這辦法好,雍正連連點頭,他也有了想法:“書中駁斥呂留良之說,礙于主旨和篇幅,確實未能講透。你可另尋名士,深入批駁,另成一書,跟《大義覺mí錄》一同去地方宣講。”

  張廷yù拜道:“臣正有此意,本已尋了方苞、顧天成等名家,將呂留良余毒好好滌dàng一番。”

  當雍正點頭時,張廷yù心中狂喜,這下好了,遺禍華夏數百年的浙黨余孽,將因呂留良之說被徹底毀貶而徹底滅絕…

  有張廷yù推手,曾靜呂留良案,在《大義覺mí錄》刊行天下之后,再起一bo高cháo。

  清廷從翰林院選出若干翰林,奔赴各地,掀起一bo宣講風cháo。這些宣講使加上地方官,目標是將《大義覺mí錄》的內容盡可能傳播給天下人,堆場次,湊人頭就是功績。

  宣講會一場數百人、數千人,在陜西甚至有兩萬人的宣講大會,人人手握《大義覺mí錄》,隨著主講人聲嘶力竭地呼號,如旗幟一般揮舞。在雍正四年的八月,但凡官場、讀書人,乃至地方鄉紳,不拿到一本《大義覺mí錄》,不參加一場宣講會,都自覺是不忠于朝廷,不忠于皇上。1

  宣講會不止是《圣訓》、《大義覺mí錄》,張廷yù牽頭,方苞、顧天成等文人動手,《駁呂留良四書講義》一書的內容也廣傳天下。這本書更從學理上,徹底打倒呂留良之說,尤其是“糾正”了華夷之辯,將其導入君臣大義的“正確”道路上。

  當李肆得知,四川、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地,英華與滿清交界處,清兵加強了防備,對雙方來往商賈開始作嚴苛限制時,他對內廷司諭楊適說道:“召集與江南事有關的人…”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