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閱讀。
第一百零六章河南行游開封 國人辦事都是在酒桌上,這話現代如此,幾百年前的明末也同樣是如此,雙方飲宴之間就是定下了河南向導這件事,當然還有些不能與外人說明的話,就不能說了。
李孟回到客棧睡下,醒來之后,陳六就過來通報說是文如商行已經是派了幾名向導過來,這幾名向導若說關系,居然還算是熟人,都是去年青鹽那件事上出力不少的孟老掌柜的家人。
孟老掌柜在炒賣青鹽這件事情得了近萬兩銀子的好處,早就是回家做富家翁去了,不過卻不準備讓子侄們安逸享樂,還都是散在外面做工賺錢,這次被派來給李孟做向導,幾名孟氏的子弟都很欣喜,他們可都聽過長輩所說的,這李二郎可是咱們孟家的貴人。
既然一切準備的完畢,李孟簡單的香鹽鋪子交待了下,和相關的客戶之類的打過招呼,一行人又是匆忙上路。
濟寧州向南到河南、南直隸一帶有很密集的水系,李孟他們的車馬乘船行進即可,倒也省了幾分力氣。
在路上倒也頗為的無聊,每日看著兩邊的風景并沒有什么意思,不過本以為出來游山玩水的鹽丁們卻都是失算,雖說是在水上行舟,可訓練一點沒有耽誤,每日李孟都是要求船靠岸兩個時辰,把各項的操練都是來一遍。船家自然沒有不愿意的地方,反正各項的銀子都是給的十足,多一天多賺一天的錢。
船上的這些天生活,李孟還真是有了些領悟,比如說靈山衛所那些老軍官都隱約模糊的提到,行軍打仗,行進之中一定要沿著江河,一來是水運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畜力,二來是就近就有水源。
這樣的知識是在現代參軍的李孟根本想不到的,以現代戰爭那種完備的后勤體系,還有各種高效率的交通工具,根本考慮不到這方面去。
濟寧州和孔三德的交談給李孟有些觸動,不管是孔三德還是膠州城的周揚,都是看到了這個形勢,以天下論,孔三德和周揚絕對算不上是什么驚才絕艷之輩,以此推論,天下間了解到這事的人應該是不少。
可為什么到最后還是那般的局面,莫非真是歷史車輪和大勢不可違背…....
這個問題太過郁悶,李孟也不愿意多想,可是在水上的行走,除了頭兩天還有些新鮮之外,接下來的幾日并不愉快,水邊一般都是有村落聚居,窮困和苦難就是對他們全部的描述。
靠緊濟寧州的民戶還好,可是離河南越近,就越覺得這天下確實是在遭受災難和折磨,幾次上岸練習的時候,都是見到在岸邊有倒在那里的尸體,腹部漲大的餓殍,模樣凄慘,很多的尸體被野獸撕扯的破爛不堪,天氣有些溽熱,很多尸體都是散發出惡臭,每次上岸都是要先讓鹽丁灑石灰掩埋。
可尸體太多,根本忙不過來,以后索性是先看看有沒有尸體再靠岸,至于沿岸逃荒乞討的流民,那根本不是什么稀罕事情了。
實際上這個船隊里面,除了李孟之外,沒有人對兩岸發生的景象有驚訝,對于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這就是司空見慣的景象。
在李孟看來,明代的邸報有個好處,天下各處的災荒大事一般都是及時通報,對于他這種穿越而來的角色,總歸是能得到有用的信息,不過岸上的這些流民大多是河南那邊過來的,可看邸報上,那邊的年景還算是可以,沒有什么大旱大澇的。
閑暇時問起船家和帶路向導的孟家子弟,盡管他們或者是隱晦,或者是明白的說,但是意思全都是差不多,孟家那幾個子弟里面,有個叫孟恩的說的最直接,當日李孟問起,孟恩朝著河里吐了一口,恨恨的罵道:
“還能有什么災荒,那些藩王就是最大的災荒…”
然后這孟恩就被他的幾個兄弟捂住了嘴拖了下去,李孟好歹也是朝廷命官,在他面前大罵藩王,這不是自己找死嗎?
不過在到達丁家道口,入黃河,進河南的時候,也把這事情搞清楚了,實際上此類的明人筆記和清人的文章,傳到現代的有許多,當然李孟基本上接觸不到。所謂的“河南之禍,不在天災,而在藩王。”
萬歷末年的時候,已經封“周,趙,伊,徽,鄭,唐,崇,潞”八王,然后又在洛陽封了福王,又說是河南的田地已經是不夠封給福王的了,還要到其他省去劃出田地來,河南又是通衢之地,很多大府,達官貴人住在這里的人也不少,他們同樣是占據大量的田地,官府催賦稅的時候,自然不會找這些藩王親貴,官宦大族,那些賦稅都是落在了平民百姓的身上,崇禎皇帝又是層層的加稅,百姓怎么活的下去。
了解到這個原因之后,李孟反倒是覺得在山東看到的那些流民還不算多,居然沒有出現大股的難民潮,河南平民的忍耐能力真是強。
丁家道口已經是河南境內,情況又有不同,這里算是山東入河南的一個關口,看起來頗為的繁華。
雖說也能看到不少的臉有菜色,形容枯槁的流民,不過也有很多人在興致勃勃為衣食忙碌,看起來還算是健康。這也算是出乎李孟的預料,預想的那種人間地獄的景象倒是沒有出現,整個渡口一帶有一種畸形的繁榮。
李孟想了很久才是琢磨明白,之所以在災難中還有一抹亮色,是因為這時代不光是農業,工商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多少還是救活了許多人。
根據做向導的孟家子弟所說,歸德府靠近南直隸,是淮鹽大肆販賣之地,地方與其說是河南所轄,倒不如說是南直隸的一個府,這些向導也是覺得李孟這次來是考察私鹽販賣的市場的,這些孟老掌柜的子弟都是努力巴結李孟,自然是有什么話說什么,絲毫不擔心泄密之類的事情。
青鹽應該是在華陰潼關和盧氏寶應一帶,由陜入豫,李孟的目標正是這個地方,所以也不愿意在歸德府多呆,直接沿著黃河洗去,沿河去開封府,走鄭州去洛陽。自然是同意了向導的意見,直接上路。
補充了給養之后,一行人沿著官道走了十幾里路,又在渡口換乘船只,當時的漕運都是沿著水路從歸德到開封,開封到洛陽,然后供應關中一帶,船運十分的發達,而且文如商行的生意看來做的門路通達,那幾個向導出去聯系,就搞到了船只,李孟的船費多給了五成,對他來說多花不了多少銀子,可船家們人人樂意。
河南的情況已經是有些糜爛,濟寧州下河南的時候,船家對于在岸邊停靠還沒有什么說法,可河南的這些船家不到沿途靠著衛所和大邑的碼頭,壓根不敢靠岸,闖軍在河南的活動已經是有段時間,地方上的土匪和不法豪強也都是趁亂在外面揀些便宜,陳六和王海無事的時候閑聊。
聽他們說,平民百姓輕易不敢離開自己居住的城池,那些野外的村子經常遭到匪徒響馬亂賊的劫掠,百姓們要是出門離開城池去往他處,十幾個人是不敢動的,一般都是結成一百人兩百人的大隊才敢行動。
唯一還有些太平的地方也就是沿河一線的城邑了,在河上,大隊的官兵有足夠機動力往來支援,城池之中靠著水運也不愁補給,所以情況比起河南其他地方還算是不錯。
八月中旬的時候,李孟一行人來到了開封城,船只需要補充些給養,那些向導也有文如商行的公事要辦理,跟李孟商議,希望在開封城呆個十天左右,然后繼續趕路。
李孟的煩躁和急脾氣都已經是被快不起來的行路磨了個干凈,知道就算是自己想快,也快不起來,當下答應了對方的請求。
而且開封在們明代也是天下有名的大城,李孟自來到幾百年前的明末之后,一直是在膠州呆著,沒有去過什么大地方,濟寧州雖然號稱山東最富,可不過是個州城,局面還是小了些。
有機會來到開封府開封城這等繁華大邑,自然要找機會好好游覽一番,李孟對歷史不熟,不過也知道,朝代的末世,在繁華的地方在大勢中會變成廢墟,想要再次看到繁華,就要等幾十年或者是幾百年之后了。
在現代看那些小資酸腐文章,即便是李孟這樣文化水平不高的職員,也對北宋那種如同夢幻般的繁華心向往之,兩漢的唯我獨尊,兩晉南北朝名士風流,盛世唐朝的長安,哪怕是中明的太平景象能看到和生活在其中也好。
可偏偏有穿越了幾百年時空的奇異遭遇,來到的朝代卻是明末,黑暗即將來臨的皇朝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