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縱橫篇第一七二章戰局的變化(四)
莊太后聽了之后,又沉思了好一會兒,才點了點頭,道:“你說的很有道理,這確實是我大清的唯一可行之路,但為什么不對皇上提及呢?”
莊太后也苦笑了一下,洪承疇的顧慮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這個時候的清廷,雖然號稱是滿漢一家,但對漢臣一直都有所防備,重大的國策事情,其實都是由滿族大臣來決定,漢臣根本就沒有插嘴的份。
像清廷是否退回關外去這樣關系到清廷國運的決策,更不是漢臣所能參與的,因此現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都是滿族的大臣。
而滿族大臣中,又分為兩派,如濟爾哈郎、瓦達克、碩塞、阿巴泰、博洛這樣的親王貝勒重臣,都主張答應中華軍的條件,退回關外去。因為他們或是當政,或都在戰場上和中華軍交過戰,深知中華軍的厲害,誰也不敢再與中華軍對陣,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患了恐中癥,也知道南京政府擁有的雄厚人力物力,因此都認為清廷決不是南京政府的對手應該退去關外去。
但他們贊同退出關外,并沒有洪承疇這樣的大局觀和通盤的計劃,完全是出于一種“惹不起咱還躲不起嗎”的鴕鳥心態。至于退回到關外去,又怎么辦?能夠維持多久,誰也沒有想過,只能是到時候再說吧。
反對退回關外去的,是一些中下層的滿族官員和貴族,這批人既沒有當政,上過戰爭的也不多,雖然知道中華軍的厲害,但并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只足認為現在中華軍又沒打到北京來,為什么就要把北京白白的讓給中華軍呢還有一些人只是仗著有一股血氣之勇,叫嚷著等中華軍打到北京來,就和中華軍決一死戰,拼個玉石俱焚。也決不割讓一塊國土。這種態度也蠃得了不少贊同之聲。
當然真正有和中華軍決一死戰覺悟的,只是極少數人,大部份人雖然也跟著這么喊,其實等中華軍真的打到北京的時候,估計比兔子跑得都快。
但這么多中下層的滿族官員和貴族不放棄北京,實際也是有內在的因素,今年是清廷入關的第七個年頭,在入關的前幾年,由于清廷發布了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等一糸列有利于滿族貴族斂財屯地的法令,幾乎所有的滿族貴族都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在京師、山西等地占得了大批的田產土地,包衣仆從。
而且在那幾年的時間里,清廷的勢頭很不錯,大有橫掃江南,統一天下的架式,最差也是南北分治。而自滿族貴族從關外進入中原之后,也被中原富足、舒適、安逸以及豐畗多彩的娛樂生活所吸引,留連住近,樂不思蜀,因此都想在關內長居下去,都把自己的家人,親眷還有包衣仆從全部接到關內來。但中下層的滿族官員和貴族的家底沒有那么豐富,人口一多,就需要建房擴地,另外留在關外的產業也不好照看,于是有許多人都把自己在關外的產業置賣,或者是賣掉大部份,只留下幾處祖宅地產,然后將財產都送到關內來購產置業。
一但清廷答應了南京方面的條件,全面退出到長城以外,那么這些在關內置辦的產業當然也就全部失去了,另外大部的滿族貴族也都己經習慣了關內的繁華生活,不原再回到關外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去受苦。盡管他們也知道,一但中華軍攻入了北京,這一切還是都將失去,但畢竟現在中華軍還沒有打過來不是嗎,還有許多人都抱以僥幸心理,認為中華軍會被南方拖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來進攻北京,因此都極力反對撤回關外去。
另外還有漢族官員在這批滿官背后推波助瀾,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一但清廷退出關外,當然會把大部漢官都帶走,而除了真正從遼東過來的漢官之外,絕大多數的漢族官員當然更不想去關外生活。
有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商毅畢竟也是漢人,就算他打進北京,建立新朝,不過是又恢復漢族的正統天下,而且商毅一向對漢族官員都比較寬容,自己大不了不在新朝當官了,回家務農去,至少也不會當二等百姓,如緊再培養一下子孫,讓他們通過科舉又能重新光輝門庭,自己說不定還能沾子孫的光,被封個虛爵什么的,而現在滿族入主了北京,還施行歧視、防范漢族的政策,一但跟著滿族退出關外,自己可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曰了。
雖然說清廷一定推行限制、防范漢族官員的政策,但現在大家畢竟都在一個鍋里吃飯了,互相之間也總要有些交流來往,再加上一些漢族官員也蓄意結交,而且許多政務事情,滿族官員也要依賴漢族官員幫忙解決處理,因此這一來二往的,每一個漢族官員多少也都有幾個滿族朋友,不管是真朋友還是假朋友,否則就根本不可能在官場里混得開。
這樣一來漢族官員雖然沒有資格參與這件事情的決策,但卻可以運用自己的私人關系,來影響滿族官員,達到自己的目地,在這方面的能力,這個時候的滿人還很差,拍馬也趕不上己經受也幾千年政治薰陶的漢人。
雖然說這一批滿族官員的官職并不高,也不執掌朝政,但人數眾多,而且還有不少是功臣元勛的后代,遠房宗室也有一些,而清廷現在本質還是實行的部落政治,如果大批的中小貴族都不給朝廷干活了,那么清廷的統治基礎也就會產生動搖,因此這一批人后影響力也不能小視。
結果不管怎么樣,現在一方人少但權重,另一方人多卻無權,兩派的整體實力大體相當,雖然少數派把持著朝政,可以占著一點上風,但這點優勢并不足以壓得多數派,朝廷也陷入左右為難的局面。
當然在這個時候,皇帝的態度很重要,雖然清廷是部落政治,但皇帝依然還是有無與倫比的權威,如果這個時侯福臨也加入少數派的陣營里,也不是不能和少數派一起,壓制住多數派,強行通過退出關外的決議。但興可惜在福臨心里,是傾向于多數派的。
這時福臨將滿十四歲,正是正當年少,血氣方剛,對未來充滿了幻想和期望的時候,而且清廷先輩的輝煌戰績也在激勵著他,創造屬于自己的成就,現在剛剛親政不久,正想著放開手腳,大干出一番業績來。因此他雖然知道,現在的局勢對清廷不利,不得不向南京方面割地求和,但從他心里來說,被當然還是不甘心的,而南京方面提出要求清廷退出長城以北,才能議和的條件,對福臨來說,絕對不想接受。
但福臨畢竟也知道,戰爭并非兒戲,一但真的拒絕了南京方面的條件,也就意味著徹底關上了和談的大門,但現在的清廷,還守得住北京嗎?站在朝堂上,作慷慨激昂狀,開口閉口喊打容易,但真動起手來,清廷能是中華軍的對手嗎?畢竟清廷入關以來,和商毅大戰三次,雖然中途也會占有一些上風,但結果都是無一例外的敗陣,由其是最后一次中原大戰,清廷集中了三國的人馬,前后投入七十余萬的兵力,包括有數萬按照中華軍的訓練方式,苦練兩年的新軍,而且指揮者都是清廷赫赫有名,身經百戰的宿將,結果卻一敗涂地,拆兵五十余萬,大清的精銳全部都尚失殆盡,那么現在又拿什么去和中華軍拼呢?
因此現在的福臨也陷入一種矛盾的心態中,從理智上來說,他也知道現在清廷不能再和中華軍打下去,只能接受中華軍的條件,但在心里又不甘心,幻想著有人能為自已出一個奇謀妙策,一下孑將局面調轉過來。在是戰是和中猶豫不決。
而正是福臨的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才使目前清廷朝中兩派爭論不下,始終斷決不了。
莊太后雖然在深宮之中,但對現在清廷面臨的情況十分清楚,只不過她對是戰是和也拿不定主意,因此也無法給福臨好的建議,而聽洪承疇這一番說明,莊太后心里也總算有了一個計較,因此也點了點頭,道:“洪承疇,哀家己經知道該怎么做了,你且先回去休息去吧,以后皇帝和哀家還有許多事情,要向你請教。”
洪承疇聽了,也再次向莊太后叩拜,然后退出了翊坤宮。
等洪承疇離開之后,莊太后想了一會兒,見了福臨之后,該怎么說,問身邊的一個太監道:“皇上這會兒下朝了嗎?”
太監道:“回太后的話,皇上早就下朝了,不過今兒安排到西郊狩獵閱兵,因此到晚上才能回來。”
莊太后點了點頭,清廷的慣例,狩獵和練兵是一體的,因此到不認為狩獵有什么不好,而福臨借狩獵的機會閱兵,也是正常的事情。
就在這時,莊太后的貼身宮女蘇茉兒從外面進來,在莊太后耳邊悄聲說了幾句,莊太后也不禁臉色一變,道:“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