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九十二章 合圍(三)

熊貓書庫    龍嘯大明
🔊點這里聽書

7kankan小說  清軍的突圍計劃是分三路,分別從東西北三個方向進行突圍,不過其中只有一路是實,另外兩路都是虛張聲勢,吸引中華軍的注意力。

  俱體的計劃是由漢軍將領劉武元率領三萬人馬,首先從正北方向進行突圍,等半個時辰之后,再漢軍將領士朝也率領三萬人馬,從正東方向進行突圍,這兩路人馬發動突圍之后,必然能夠吸引住中華軍的大部份吸引力,然后清軍再集中精銳人馬,從西路突圍,如果能夠突圍成功,就趕到真陽縣去駐守,然后聯合尼堪、韓岱兩部的人馬,再作下一步的打算。當然對劉武無和士朝自然不能把實底交給他們,同時阿濟格還嚴令這兩人,必須奮力死戰,不得退縮。致于清軍突圍成功以后,這兩部人馬的命運如何,阿濟格就直接無視掉了。

  布置好了之后,清軍也馬上分頭開始行動,在上午九時左右,劉武元率領三萬人馬,率先向正北方出擊。清軍走出息縣還有五里路,就遇到了中華軍的攔截部隊。

  守衛正北方是南京軍區的第十七軍,因為這時時間太緊,十七軍的士兵們根本就來不及挖戰壕,填泥砂袋,因此只能直接排出三排連射的陣型,阻擊清軍。而清軍也知道,突圍能否成功,就在此一舉,也拼命的發動進攻,雙方很快就展開了激戰。

  李定國是在息縣以東的地段渡過淮河的,因此率先視查的是中華軍東面的防線,在息縣東面駐守的是第十一軍和第二十軍,因為這時清軍在中路的進攻正打得激烈,而東面的中華軍正在搶挖戰壕,修建防線。

  清軍會馬上選擇突圍,這一點早就在李定國的預料之中,只是這一次中路的突圍進攻,是不是清軍的真實突圍方向,或者還是虛張聲勢,聲東擊西,都難以判定。單以作戰經驗而論,李定國在中華軍的諸將之中,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的,早在他加入中華軍以前,就巳跟隨著張獻忠,不知經歷過多少生死戰斗了,由其是突圍戰,更是家常便飯一樣。

  因此李定國也立刻下令各路部隊,都要嚴加防守,不能因為清軍向北方發動進攻,其他地方就可以放松警惕。同時李定國也對東面的防線加緊調整,并且繪制好詳細的陣地兵力分布示意圖。同時也準備調動兵力,主動向清軍發動進攻,以牽制清軍的突圍。

  布置好這些事情之后,李定國就準備趕到中路去,指揮那里的防守,并且建立自己的戰前指揮部。因為在中路坐鎮,有利于對全局發號施令。

  就在這時,十一軍的軍長程培經來向李定國報告,原來在清軍中間,有人來與中華軍進行聯絡,想要進行火線起義,希望中華軍能夠予以接納。

  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后,李定國也不禁十分高興,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對中華軍來說,當然是大有利處,因為在這個時候,清軍中間如果有一部份人馬發動火線起義,向中華軍投誠,不僅對清軍的士氣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同時對打擊清軍的這一次突圍計劃,穩固住中華軍的包圍圈,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于是也立刻下令,接見來與中華軍聯絡的人。

  想發動火線起義的,就是原來耿仲明部的人馬。

  耿仲明被抓的時候,部眾大約有四萬余人,其中自己的本部人馬和原屬于吳三桂部的川軍各有二萬,因為當時耿仲明部下還有川軍的主要將領,也都被抓,或者被遣返回川,只剩下一些中下級的軍官,也無人站出來帶頭,而且又迫于清軍的壓力,只好全部都愿意聽從清廷的命令,被劃歸阿濟格部。而阿濟格也對耿仲明部并不放心,因此將耿仲明部全部打亂分散到各軍之中。

  不過清軍的各軍建制本來十分完整,而且時間緊迫,因此這四萬多人馬也不可能被完全分散,安插到各軍之中去,只是分散成二三千不等的隊伍,并仍然還是由原來耿仲明部的將領統領。

  當然按阿濟格的想法,四萬大軍分成十幾個二三千的隊伍,也確實翻不起什么大浪來。而且在隨后開始豫南戰役中,這批耿仲明部的軍隊也確實不敢違抗阿濟格的命令,讓他們干什么,都老老實實的干什么,絕不敢有絲毫的怨言,因此像一些沖鋒、送死、充當炮灰之類的活,清軍就全部分派給耿仲明部的軍隊干,結果仗打到這一步,耿仲明部的軍隊陣亡的人數己經超過了萬人,占清軍總陣亡人數的一半以上。

  但這是在豫南戰役的開始階段,從表面上清軍連戰連勝,長驅直入,因此原耿仲明部的士兵們就算心里不平,但也不敢有任何的反對意見。

  而清軍打到淮河邊的時候,中華軍開始加強了抵抗力度,逐漸扭轉了局勢,由其是在昨晚一夜之間,中華軍全面出擊,一連攻破了清軍左右兩翼的陣地,并且將清軍包圍起來,戰場的局勢出現了,于是一些原來耿仲明部的將領士兵們也開始有了的想法。

  在阿濟格制定了突圍的計劃之后,付責東路突圍的士朝手下有三支原耿仲明部的軍隊,三名主將分別叫李江、陳作偉、張中鴻。他們原來在耿仲明部,都是游擊將軍,其中李江和陳作偉都是耿仲明的本部部將,而張中鴻是川軍部將、這時三人合兵,大約有五千人馬。

  因為出身相同,三個人也常聚在一起,議論局面,同時也發泄自己對清軍的不滿。而這一次士朝奉命在東線突圍,也下令他們三人付責第一批進攻部隊,首先向中華軍發動攻擊,目地當然還是拿他們當炮灰使。在得知自己將隨士朝突圍之后,又被派去打頭陣之后,三人又聚在一起,而這一次商議的,是向中華軍投降。

  李江和陳作偉是耿仲明的舊部,對中華軍也了解得便多一些,因此兩人也認定,清軍現在敗局己定,自已不能跟著清軍送死,主張馬上向中華軍投降,根據中華軍投降制度的規定,現在還能算一個火線起義。而張中鴻還有一些顧慮,因為清軍突圍,還是有可能成功的。

  但李江一句話:“突圍成功了又有什么用,咱們在清軍里面,也還不就那樣,就算這一次不死,指不定后面那一場戰斗還是當了替死鬼。”

  聽李江這么一說,張中鴻頓時也無語了,于是三人立刻商議了一番,因為現在馬上就要開始發動突圍了,因此三人各自派出一名心腹親隨,去找中華軍聯絡投誠的事宜。并且請中華軍派兵接應他們。

  聽完了三人的講說之后,李定國也基本能夠判斷,投誠有七成以上是真,不過也不能全信,說不定這是清軍使的詐降計,首先騙取中華軍的信任,以為清軍是真的投降,所以放松警惕,等接近了中華軍的陣地之后,發動突然襲擊,打中華軍一個措手不及,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必需要作好一切的預備,即能夠接納清軍的投降,又要防止清軍使詐。

  于是李定國和三人約點好了接應的地點,同時也提出自已的要求,一是對李江、陳作偉、張中鴻三人的投誠,可以按火線起義標準,并享受相應的待遇,中華軍絕不會食言,二是在投誠的過程中,在清軍到達接應的地點前,絕不許開槍,一但聽到了槍聲,中華軍將視清軍詐降,并對清軍發動攻擊;三是在中華軍接應到清軍之后,清軍必須放下所有武器,空手進入中華軍讓出的陣地通道;三是在進入中華軍的陣地之后,將接受中華軍指定的地點駐扎二到三天的時間,等待中華軍的整編,但沒有中華軍的命令,絕不許離開。

  為了表示中華軍的誠意,李定國也派了三名偵察兵,隨三人返回清軍,和李江、陳作偉、張中鴻三人面談,同時一但他們決定投誠,也由這三名偵察兵付責在沿路上與中華軍進行聯絡。

  等這六個人返回到清軍的駐地之后,李江、陳作偉、張中鴻等得都有些著急了,因為這時輪了東路發動突圍的時間已經到了,士朝已命人來催了兩次,由其是第二次,語氣十分嚴厲,要求三人馬上出兵,否則就立刻以軍法從事。而且來使就在三人的軍營里,等著三人出兵。

  得到了中華軍的明確回復之后,三人也終于松了一口氣,不管怎么說,中華軍是接受了自己的投誠,并且也同意算火線起義的標準,這就非常不錯了。至于中華軍提出的另外三條要求,李定國派來的偵察兵也再三向他們保證,這些要求是是為了防止萬一,只要是三人真心投降,就不必擔心自己的安全。而現在三人也別無選擇,只能全部按受,是福是禍就聽天由命了。

請分享7kankan小說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