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蔓兒大喜過望,剛才看沈六的態度,她還以為沈六起碼會在她的要求上打個五折。畢竟,要推廣玉米,只嘴上說恐怕不行,做糊口的口糧,做軍糧、做戰馬的飼料,或者做精細的吃食,這些總要像人展示。而玉米一旦推廣,種子就成了最重要的。要在哪推廣、怎樣推廣,別說她連蔓兒,就是沈六,都未必有最終決策的權力。
連蔓兒甚至做好了思想準備,沈六什么都不給她留的。
結果沈六不僅完全答應了她的要求,還額外答應將不能留做種的玉米留下三百斤給她。
回到鋪子里,沈六就吩咐人收拾起身。張千戶那邊將玉米搬上馬車,無需沈六再吩咐,答應給連蔓兒的玉米,張千戶都按數給連蔓兒留了下來。另外,張千戶還拉走了幾車玉米秸稈。
天色已經不早,沈六帶著人匆匆地走了,甚至沈謙也只來得及跟連蔓兒說了兩句話,就被小廝們給抱上了馬車。
等人都走后,連蔓兒一家又重新回到打谷場上。
“一萬多斤啊,種這些年地,我還第一次看見這老多糧食。這還是二十畝地的產量…”連守信發著感慨。
“可不是。這玉米,還真是好東西,要我說,比黍米還好吃。”張氏道。
看著因為玉米被搬走而空出來的大片地方,大家的心中有些歡喜,也略有些空落落的。歡喜是因為玉米的高產。空落落的是那么多的玉米,一下子就都被拉走了。
不過這種空落落的感覺,也只是暫時的。沈六臨走的時候,并沒有說什么。但不論是連蔓兒。還是連守信、張氏等人,都相信,沈六不會白拿他們的東西。
就是白拿。她們雖然有些心疼,但是仔細想想,也不會覺得沈六做的過分。
“這玉米的種子,就是人家給咱的。咱伏天那會,賣的金玉米,這錢咱也掙的差不多了。”連守信樸實、容易知足,“就是這回這玉米。六爺一點都不給咱留,那咱也沒啥可說的。…六爺給咱留了三百斤吃的,還給咱留了一千斤做種。六爺待咱,那是真真的沒話說。”
連守信對沈六只有深深的感激。
“可不就是這個理。”張氏跟著點頭,“咱跟人家六爺素不相識。天差地別的,就這,咱就沒少借人家的光。”
“對。”連守信點頭。
連蔓兒只是微笑。沈六待人似乎很嚴厲,但是接觸幾次下來,連蔓兒就發覺,沈六絕對是個賞罰分明的人。你為他做事,該給你的東西,不用你去要,他自己就會給你。而且還會給的很大方。
現在沈六拿走了玉米,當場并沒給連家什么,那么過后再給,只會給的更多。
這應該也是沈六能令行禁止,讓手下盡心為他效力,讓并非直屬他管轄的眾官吏對他尊崇敬畏的原因之一。
而張氏和連守信這兩口子性格質樸。特別的知道感恩,遇到像沈六這樣是非分明的,就是福氣。而在連家,他們的這種性格,卻讓他們成為兩只松軟的大包子。
當然,那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連蔓兒家六口人,只有張氏和連守信兩個成年勞力,他們今年種了五十多畝的地,但是秋收季節,他們卻比去年沒分家的時候,那么多人種三十畝地輕松了許多。
先是二十畝地的玉米,都收拾完了,只剩下將玉米粒該曬的再曬一曬,曬好了就收進谷倉儲存起來。
至于剩下的糜子、高粱、花生、豆子等,還要晾曬一段時間,才能進行脫粒、揚場等,直到顆粒歸倉。
“這些活,今年就不用你們娘幾個了,到時候,咱雇三個短工,我帶著他們干活,也就幾天的工夫,啥都拾掇出來了。”連守信是這么打算的,顯然那天吳玉貴和王氏的話,打動了他的心。
“那也行。”張氏也點頭表示同意。
鋪子里總要有個大人照應,連守信要帶著短工做農活,她就要留在鋪子里。現在以家里的條件,雇傭幾個短工做活的工錢,她們完全負擔的起,能夠因此讓幾個孩子輕省輕省,她這做娘的心里也愿意。
眼看著就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些活,連守信打算等過完了節再干。
吳家興提前兩天又送來了節禮。
吳家這次的節禮第一樣是一摞上等的月餅禮匣,其中遼東府特產的五仁的、棗泥的、蕓豆沙餡的月餅的一樣各一斤,還有從南貨鋪子里買的蓮蓉餡的、火腿餡的月餅也是一樣各一斤,一共五斤。
第二樣依舊是尺頭,秋香色的府綢、煙霞紅的棉綾、水藍的素緞、藍底紅花的細棉布各一端。
另外還有紹興黃酒兩壇,粳米十斤、上等白面十斤。
連蔓兒家就將收秋的活計先放在一邊,一家人開始準備過中秋。
中秋節,是傳統的一家團聚的節日。這個中秋節,還是連蔓兒一家子分家以來,過的第一個中秋節,而且是在這樣一個豐收的秋日里。
“今年中秋啊,咱得好好過過。”張氏第一個就道。
連守信笑著點頭。
要說好好過節,那自然是好吃的好玩的一大堆,連蔓兒、連枝兒、五郎和小七幾個自然沒有異議。
不過自家吃的玩的,暫時還要放到后頭,首先要準備的是節禮。
連蔓兒家現在交往的,應該送節禮的人家只有兩家。
“他姥爺那,過節咱該給送點啥?”連守信首先提道。張青山是長輩,而且特別惦記著他們家,連守信對老丈人是從心里感激的。
“給我姥爺家啊,那就實惠點吧。大米、白面咋樣?”連蔓兒就道。
莊戶人家,來往走禮,以實惠為主,這是實在的親戚。
“那就十斤大米、十斤白面吧。”張氏就道。
“再加兩包茶葉,就咱給魯先生買的那種茶葉,我看他姥爺挺愛喝的。另外,再加上兩壇酒吧,正好湊四樣。”連守信就道,“咱這都忙,去人怕不行,還是讓人把禮給捎過去,咋樣?”
“行,都聽你的。”張氏抿嘴笑道。
“這是給我姥爺家的,那咱給我家興哥家,回啥禮?”連蔓兒坐在桌子旁邊,一邊拿筆在紙上記錄,一邊又問道。
“家興家這次送來的禮,比五月節的那次又厚了。…我上次還跟家興他娘說了,節禮也就那么一回事,咱是實在的親戚,心意有了,比啥都強。”張氏輕輕嘆了口氣,說道。
雖是嘆氣,但是那神態和語氣,卻都是隱藏不住的歡喜。不為那些東西,而是為了那些東西背后,吳家對連枝兒,對這門親事的看重。
“娘,回禮!”看著張氏有些走神,連蔓兒笑著提醒道。
“對,回禮。”張氏思忖了一會,“枝兒那不是給家興做了兩雙鞋,一套衣裳嗎,這算一樣。”
“再送兩個蹄膀。”連守信就道。
“嗯,這又是一樣。”連蔓兒在紙上記錄,“我看武掌柜從縣城給咱捎的石榴挺好的,這也能算一樣。”
“對,石榴,這個好。”張氏笑著點頭,“另外,我再挑一籃子腌好的鴨蛋,家興那孩子,稀罕吃咱家腌的鴨蛋那。”
連枝兒一直都沒說話,聽張氏說到這,就垂下頭去,臉色略有些發紅。
主要的兩家節禮定下來的,剩下的就是給鋪子里伙計們的福利。
“豬肉兩斤,月餅一斤,燒酒兩斤。”連守信就道。
“爹,那燒酒也就老衛稀罕。要不就這樣,燒酒和三尺毛青布,讓大家伙自己選。”連蔓兒就道。
毛青布,對于莊戶人家,是極好的東西。三尺毛青布,可以給小孩子做件結實的褲褂,更可以給一家大小每人做一雙鞋子。
“行啊。蔓兒比我想的周到。”連守信就笑道。
將這一切都商量妥了,最后,才是連蔓兒家自己過節的安排。
“…鯉魚要買一條,要最大個的,咱家人多。五花肉要兩斤,做紅燒肉,排骨要…”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語,連蔓兒記錄的單子越來越長。
“爹、娘,葉兒她們這一分家,啥也沒有。就他們三口人,咱把他們都叫來,和咱一起過中秋節唄。”連蔓兒一邊拿筆記錄著要買些什么東西,一邊就說道。
“這還用你說,早就這么打算的。”張氏就笑道。
“咱這個中秋,就在老宅那邊過吧。”連守信猶豫了半晌,提議道。
張氏和幾個孩子先是沉默,然后就都點了頭。大家心里都清楚,這應該是他們在老宅過的,最后一個節日。
因為正趕上秋收農忙的緣故,莊戶人家的中秋,往往比其他的幾個節日過的要簡便。團圓飯依舊是安排在晌午。
趙氏和連葉兒在外屋,跟著連蔓兒她們一起忙活做菜。幾個人都是腳步輕快,時不時地就爆發出一陣歡笑。
糖醋鯉魚、蘑菇紅燒肉…大大小小的盤碗擺了整整的一張桌子,連蔓兒還親自下廚,做了一道拔絲地瓜。
兩家人在桌邊坐下,每個人面前都放了一個小小的酒盅。連蔓兒拿著白酒壇,連葉兒拿著葡萄酒壇,挨個地倒酒。